保藏品公司通过电话或短信,邀请太原市民等价兑换小面额纸币,称其具有保藏代价。由于存在小我私家书息外泄隐患、货币保藏市场尚不类型、小额纸币检讨真伪难度大、低级保藏喜好者辨别水平有限等身分,专家提示:参加此类兑换需慎重。
22日上午,笔者来到太原亲贤北街百姓保藏泉友中心,约15平米的大厅里摆满了种种邮票、字画、钱币、粮票等。接待者边素芳密斯称,公司为扩大市场影响,从135、136手机号段中随机抽取100人,专业库存饰品收购,等值兑换1980年版百张连号5角纸币,而这些纸币1987年印刷后,被作为银行库存保存,从未进入市场畅通,因此具备保藏代价。
笔者兑换了百张5角钞,收购库存处理五金工具,随其后到中国银行太原分行,大堂司理称不存在“库存货币”之说,并出格提示消费者留意三大陷阱:一、验钞机分辨纸币真伪最小面值为5元,而肉眼分辨存在误差,消费者大概遭经济丧失;二、消费者对小面额假币防御意识较差,或被非法公司操作,以小额假钞套打消费者大额真钞;三、不解除少数藏品公司以“库存货币”等词汇夹杂视听,影响消费者判断。
太原市保藏家协会专家暗示,从保藏角度,参加此类勾当需留意:今朝保藏品市场尚不类型,藏品公司良莠不齐,兑换时挂号的手机号、身份证号等小我私家书息,存在外泄风险;低级保藏喜好者观赏分辨水平有限,对付保藏类货币升值空间判断禁绝确,有赔钱风险;商家以某些噱头作为宣传本领,造就和刺激消费者对公司其他保藏类货币的乐趣及购买欲望,冲动之下易花冤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