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农业部的预测,2015-16作物年末,中国玉米库存会达到1.13亿吨,超过全球库存的一半。如果预测成真,那中国作为“第一玉米大国”将面对沉重的库存压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粮食局决定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3月29日报道,中国计划取消成本高昂的玉米收储政策,这一政策以高于市场价多达50%的最低价收购玉米。不过取消行动这使其面临进退两难境地,决策者担心去库存会压低玉米价格、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进而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此前不久,义乌回收库存鞋,国家粮食局表示,将取消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转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该政策还将鼓励大型国企以市场价从农民手中收购玉米。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分析师马文峰说:“这只是第一步,还需要采取更多措施。”
本月28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在北京透露,今年将在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原有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
“特别是玉米已呈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局面,库存高企、财政负担加重、国内外价差加大、收储和进口压力不断增大、用粮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突出。”刘小南指出,上述局面不利于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市场平稳运行和农民持续增收。
基于这一形势,官方决定进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刘小南介绍说,长期现金收购库存手套,一方面,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新机制调节生产和需求将促使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另一方面,将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拨付到省,由地方政府统筹将补贴资金兑付到生产者,以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
2007年以来,中国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此举对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保持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粮食供需格局变化,近年来中国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玉米、棉花等库存过高,大豆、白糖等又过度依赖进口,产能分配不合理,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时常出现。
以问题最为突出的玉米为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全国玉米产量为2245.8亿公斤,同比增加89.35亿公斤,但由于市场低迷,2015年玉米消费仅为1750亿公斤,产能严重过剩。而从2007年起实行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使国内外玉米价格连续4年倒挂,每吨价差达数百元。去年玉米临储价格首次下调至每斤1元,不仅让玉米种植户丰年不丰收,其影响也传导至产业链下游。
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的价格差使2015年中国玉米进口增至创纪录新高,并催生了走私和其他不端行为。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中国玉米进口总量达550万吨,同比增长近70%。
综合自参考消息、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