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有朋友和我说,蜜淘因为去年黑五期间表现不佳,库存积压难以为继,很可能被收购了。听罢,我一点也不感觉意外。为什么呢?
首先,进口跨境电商的竞争不是一般的激烈,国内电商巨头、国外电商巨头、传统零售巨头等都已经入场,争夺这块蛋糕。对于蜜淘等创业型企业,如果没有特色,将难以生存。
国内电商巨头: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苏宁海外购、1号店、聚美优品、唯品会、当当、美丽说、蘑菇街……
国外电商巨头:亚马逊、eBay、Iherb、乐天、香港草莓网、莎莎网……
国内传统零售商:银泰、华润、友阿、广百、天虹、步步高……
国外传统零售商:梅西百货、易买得、大润发、麦德龙、Costco……
其他巨头:网易考拉、顺丰丰趣、银联海购、中邮海外购……
其次,蜜淘在2014年11月拿到3000万美金B轮后,C轮却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对于2C的电商创业项目来说,尤其是蜜淘这样的自营类电商公司,资金决定生死存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一些创业型进口跨境电商企业拿到了大把资金。这意味着,蜜淘很可能在竞争中落败了。
2015年01月:洋码头B轮1亿美元/贝贝网C轮1亿美元/ /麦乐购B轮5000万美元
2015年03月:辣妈帮C轮1亿美元/街蜜A轮数百万美元
2015年06月:波罗蜜上线前融资两次,合计1300万美元
2015年07月:宝宝树3亿美元(聚美优品2.5亿美金领投)
2015年08月:淘世界B轮3000万美元(蘑菇街领投)
2015年09月:蜜芽D轮1.5亿美元(百度领投)
2015年10月:菠萝蜜B轮3000万美元(百度领投)
2015年12月:欧萌海淘天使轮(葛优投资)
最后,蜜淘融资未获进展,于是在去年9月全面转型。然而,其转型战略是“聚焦韩国”,可谓难度极大。具体原因,我在2015年9月18日撰文《观察:海淘大战中,蜜淘能否再活三年?》,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详细内容附于文末)
因此,我认为蜜淘被收购的传闻应该是真实的。其他一些客观的事实也能佐证这一传闻的真实性:
(1)蜜淘的微信公众号从今年1月份就停止了更新;
(2)业内爆料称,蜜淘多人离职;
(3)蜜淘合作商家称,蜜淘从去年开始出现结款不及时问题;
(4)蜜淘创始人谢文斌:我们在处理,会有消息;
(5)蜜淘的办公室已经退租;
附录:
《观察:海淘大战中,蜜淘能否再活三年?》(写于2015年9月18日)
2015年9月,蜜淘对外宣称,计划三年后A股上市。这应该是海淘创业大军中第一个提出如此宏伟目标的公司吧。作为海淘大战的观察者,我想问,蜜淘能否再活三年?
如果你以为我要黑蜜淘的话,那么你错了。在中国电商市场,对于创业型企业,只有两个结局:要么风光,要么死亡。三年后,蜜淘会是又一个活生生印证这条铁律的案例:要么上市,要么消亡。因此,我不是抹黑蜜淘,而是指出蜜淘三年后的另一种可能性。
请允许我从一年前的蜜淘说起。
2014年3月,蜜淘的前身CN海淘[1]上线。CN海淘模式很轻,是典型的一站式海淘代购模式。也即,网站通过技术将国外电商平台的商品抓取,再编辑成中文展现给消费者,同时将转运公司、第三方支付等服务集成在后台,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全中文的本地化购物体验。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海淘时不需要懂外语,不需要持有双币卡,也不需要找转运公司。对于网站来说,其不需要储备任何库存。这个模式持续了五个月,客户端激活用户便达50万,累计递送包裹8万个,月交易流水破800万元,员工数量也从7人发展到50人。[2]可以说,“轻模式”让蜜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然而,瓶颈马上出现了:第一,这种模式下商品价格透明,利润薄,几乎就挣个代购服务费;第二,自己不备库存,意味着所有商品从海外直邮入境,物流周期长,客户体验差。意识到这个瓶颈后,蜜淘开始了第一次转型。
2014年7月,蜜淘宣布,将切入上游供应链,推出限时特卖服务。这意味着蜜淘转型成为一家B2C自营的海淘电商。很明显,蜜淘欲成为海淘版唯品会。在转型过渡期,蜜淘一方面继续此前的一站式代购业务,另一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到上游供应链,以推出更多的特卖商品。其中,限时特卖业务是蜜淘后续发展的主营业务。与代购业务相比,特卖模式非常“重”,这体现在三块:(1)采购选品。特卖模式下,蜜淘需要组建采购部门,挖掘海外的优秀商品。(2)物流仓储。特卖模式下,蜜淘需要备货,租用或者自建仓库,并尽可能做到高效的库存管控。(3)资金周转。备货后,库存将占据大量资金,这对蜜淘的资金周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基于以上三点,蜜淘组建了自己的采购团队,尝试引进海外品牌,通过特卖方式销售给国内消费者。在物流仓储方面,蜜淘先后入驻了宁波、广州、郑州的保税区,甚至在郑州保税区自建了一万平米的仓库。在资金方面,此前蔡文胜、汪东风的几百万元天使投资肯定不够了。在这次转型前,蜜淘已经获得经纬创投的500万美元注资。到了2014年11月,收购库存外贸童装,蜜淘又完成了由祥峰领投的3000万美元B轮融资。可以说,蜜淘已有充足的资本来做自营B2C。
完成B轮融资时,蜜淘的转型已经初见成效:客户端激活用户接近100万,累计递送包裹近20万个,月交易流水突破1000万元,员工数量发展到60人。[3]相比于三个月前刚开始转型时,客户端激活用户翻了一倍。2015年5月,蜜淘在“520”大促期间,三天内完成了1.1亿元的销售额,总共发出包裹43万个。
从这些数据来看,似乎蜜淘的转型很顺利。然而,进口跨境电商是一个令人垂涎的行业,吸引了大量的重量级玩家。在此,我把这两年切入海淘市场的重量级玩家分为三类:(1)传统电商巨头,例如国内的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国外的亚马逊海外购;(2)电商相关企业,例如顺丰海淘、银联海购;(3)其他企业,例如门户巨头网易推出的考拉海购。这些重量级玩家在资金、流量、供应链等方面都大大强于蜜淘这样的创业型企业。就拿资金来说吧,网易考拉囤一亿元货不在话下,蜜淘要是有个几千万的库存肯定资金吃力。此外,对于海淘行业应接不暇的价格战,蜜淘这样的创业型企业根本参与不起。因此,巨头切入后,蜜淘压力陡增。要知道,当唯品会也亲自做起了海淘业务,蜜淘的“海淘版唯品会”定位是毫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