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成本激增,国内企业似乎**先考虑的应对策略当是提高产品价格来转嫁成本。但是,受其他行业恶意串通涨价事件的影响,使得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涨价”都变得异常敏感。在记者采访时,各轴承企业都谈“价”色变,纷纷缄口不提“涨价”。
事实上,不提并不代表不涨。记者从各大轴承厂商的销售代理商处了解到,从2007年年末起,义乌收购服装库存尾货,几乎所有厂家的轴承产品销售价格都有上调。浙江双飞无油轴承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引春告诉记者,作为配套零部件,轴承价格的调整相对比较灵活。产品出厂价格是厂家与客户协商的结果,而客户也是了解原材料市场行情的,因此,只要与客户进行沟通,价格适度上调客户大都能理性接受。
但是,仅靠提高产品售价能否从根本上给企业“减负”呢?周引春告诉记者,企业在给产品定价时不能只根据目前库存原材料的情况,而是要根据预计的交货期内原材料价格进行定价。而这个预期价格往往不容易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