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分析,我国传统产业和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存在着产能过剩。一方面,传统产业中钢铁、水泥、石化、造船等都存在着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存在产能过剩,多晶硅、风电设备、新材料等新兴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也值得关注。
过剩从何而来
产能过剩一直是中国产业发展的“痼疾”,这些年在2008年4万亿元措施和货币超发、抵扣通胀后实际利率极低的刺激下更有加剧势头。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认为,最新的这一轮产能过剩非常严重。粗钢产能可能已超过10亿吨,但需求却远低于这一数字,到今年年底中国钢铁产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80%。
王一鸣认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需求萎缩是个大背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能过剩凸现是个副产品。对我国来说,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即现在还是以增值税为主体来源的财政收入结构,因此地方要扩大收入,就必须发展工业,导致各地都在发展相同的产业领域。这是产能过剩的最基础的因素。
日信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陈乐天分析,从长周期的角度来看,目前的产能过剩,根源在于我国居民消费从汽车、住房、家电为主的发展型消费向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为主的服务型消费转变所致,在于消费升级以及产能周期的更替。因此,目前的产能过剩是长期性的产能过剩。
2001年以来,城镇居民的汽车与房地产消费带动了重化工业以及新一轮产能周期的形成。但随着在消费中占60%~70%的城镇居民消费向享受型阶段的转换,服务消费等将成为主流,主导产业也将转变为高技术、高加工业以及服务业。这意味着,传统的汽车、住房、家电消费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空间已经不大,将逐渐放缓。而这些领域及相关行业的大规模投资,推动了产能扩张。需求下行而产能上升,产能必然会过剩。
宽松货币时代已过
我国产能过剩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金融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中央层面已经提出,要利用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消化、转移、整合、淘汰”一批过剩产能。
从外媒报道我国允许近几年经济增速最低在7%的新闻来看,中央对于“去产能过剩”的决心已下。6月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河北主持召开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指出,“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意味着货币总量的宽松将成为过去式。尤其6月20日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甚至飙升到13.444%,创下了历史新高。央行对此仍泰然处之,未见任何放松的表态和行动,说明政府这两年要做的是,清算在2008~2010年“4万亿元刺激计划”下产能过快扩张的“遗产”。
并且,放眼全球,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已盘出历史底部,上升到2.4%左右,形成向上趋势。新兴市场如果仍寄希望超发货币来刺激已经过剩的产能,之后的结局将会很惨。像当年亚洲金融危机一样,国际资本迅速回流美国,形成当时亚洲新兴市场的资金紧张、当地货币严重贬值、利率飙升,对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所以,今后我国货币再宽松已不可能,降息只会让国际资本跑得更快,降低存款准备金也只会在经济形势确实所需时才会采用,而人民币汇率保持一定的升值预期是必需的,不过可以增大弹性幅度。
著名学者许小年分析当前的形势认为,过去10年我国超发货币,才有今天的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和即将大量出现的银行坏账。这些问题构成对本届政府的巨大挑战,此时怎敢饮鸩止渴、再发货币?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可以预见的经济衰退和失业将倒逼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