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卖了6000万双鞋、8000万件衣服,这家公司是怎么做到的?
谢芸子
标签: 安踏
安踏团体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图片来历:《中国企业家》杂志,拍照/方铱霏
文| 《中国企业家》记者 谢芸子 编辑| 徐昙
2月27日,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在香港宣布了2017年年报,整年收益增加25.1%至人民币166.9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增加29.4%至人民币30.9亿元。可以说,安踏2017年到达汗青业绩最佳。
最新的数据是,2017年度,安踏团体总共销售高出6000万双鞋、8000万件衣服,门店数量有高出10000家,市值打破1000亿港币,位居环球行业第三位。安踏在快鱼吃慢鱼的历程中其后居上,近两年,安踏团体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丁世忠说起更多的则是“环球化”的计谋,而这就使得安踏必需要去思考品牌进级的问题。
丁世忠但愿2018年,安踏团体可以或许‘多品牌全面发力’,成为“消费者想要买”的品牌。而在这个历程中,安踏依然面临决议。
千亿筹码
1991年,安踏从传统制造业发迹;2000年阁下,开始创建本身的品牌,在很长一段时刻里,人们对付安踏的印象一直都逗留在“孔令辉+央视五套”的阶段,而体育明星代言与央视广告的团结也一直是早年晋江品牌的习用打法。
2007年7月10日,安踏赴香港上市,融资高出35亿港元,一度创下中国本土举动品牌在港募资的最高记载。
2012年,行业呈现空前的库存危机,这一年李宁吃亏近20亿元,而一直冬眠的安踏却逐渐冒出面来,跃居国产体育打扮品牌“带头大哥”的位置。
可以说,安踏的整个成长都是“快鱼吃慢鱼”的历程。打扮说明师马岗亲历了全行业的动荡,作为安踏前员工的他,也见证了安踏的崛起。
“当时整个行业都是一年开4次订货会,往往第一年冬天就要预定第二年春夏的期货,在这时代市场和店肆都大概产生很大的改观,但谁能率先抢占到经销商订单,谁对市场就能有绝对的节制权,这也导致少少有人去体谅消费者与库存。”在这样的配景下,安踏做出了转型,而被媒体说起最多的就是对零售终端的改良。
起首,安踏优化了4个订货会模式,从“批发模式”向“零售模式的转型”,先预订70%的货物,其它30%举办补单,同时对供应链举办柔性化、弹性化改革,对部分产物举办了30%的快销翻单。马岗汇报《中国企业家》,安踏还进一步加大了一级经销商的直营化比例,不绝推进各级署理的零售转型,并将产物售罄率作为重要的查核指标,使得经销商不得不去存眷库存的康健。其它,安踏对付门店也举办了改善,安装了ERP系统、对付业绩不佳的门店要求封锁,在世界的首要县市也都设立旗舰店,树立规范。
现实上在2012年,许多品牌也都意识到了终端的重要,但转型都没有安踏彻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汇报《中国企业家》:外貌看来,安踏的一级省代都是单独策划的个体,但绝大部分都是丁世忠的亲朋,由安踏直经受控,而且这个比例自己就在70%阁下,已往几年傍边又有必然程度的进步。
对终端零售的掌控力度使得安踏不会像其余品牌一样被分销商所累,但零售转型只能使安踏尽早挣脱库存的压力,安踏可以或许逆袭决胜的首要前提照旧在于“单聚焦,多品牌与全渠道”的计策。而据丁世忠表白,2018年,安踏仍会将这个计谋贯彻到底。
单聚焦即指明晰自身的品牌定位,安踏从始至终只聚焦中低端市场。
从当时的数据也能看出,2016年,在安踏的7000家阁下的店肆中,一线都市店肆占15%,二、三线都市占75%,其他市场占比为10%。而对消费群体的聚焦使得安踏并没有犯下与李宁当年一样的“冒进”错误。
业内广泛以为,李宁公司盲目调高产物价值,却只在广告和品牌形象上去做调解,这就在很洪流平上离开了原本的消费群体,而在库存已经很是有压力的情形下,李宁公司又变动了LOGO,使得消费者很容易分辨生产物的新旧技俩,让原本的方针客群越发苍茫,进一步加速了李宁经销商的窘境。
在消费进级的当下,安踏则选择用多品牌并购的方法抢占中高端市场。2009年8月,安踏从百丽手中收购国际知名品牌FILA的运营业务,彼时,因百丽穷乏国际品牌的运营履历,FILA一度5000万元的吃亏,而在安踏手中,FILA却是死去活来。
现实上,安踏与FILA的磨合也耗费了3年之久。马岗汇报《中国企业家》,安踏专门从鳄鱼公司挖到了姚伟雄,用完全差此外团队去打造这个高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