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贤若,陕西省大荔县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从70年代起,她就扎根基层供销合作社。33年间,凭借其超前的商业意识,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她实行按需进货,有效供应,将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在改革开放初期,她摒弃旧习,推行开门服务,盘活濒临破产的门店,为县域内的其他基层社树立了榜样。
发展新业务 解民之所需
1970年,21岁的赵贤若由群众推荐,公社审查考试合格,加入供销合作社,成为大荔县安仁公社新华村代购代销店的双代员。
“当时正值物资短缺时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主要任务。千方百计供应物资,既是商业战线的经营之本,又是党和政府赋予的政治任务。”赵贤若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购销工作,不辜负推荐她参加工作的农民群众的期望。她积极参与日常经营,学习如何采购商品、如何当好售货员。在她的努力下,很快就熟悉了供销合作社的各项业务,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新华“双代店”之初,该商店只经营油、盐、酱、醋和日用百货等十几个品种商品,库存量非常有限,不少群众想购买的农业生产资料、小型农具一概没有。她走出店门,深入农户,了解到群众对农业生产资料、小型农具的需求非常迫切,数量也很大。于是,她适时增加了锨、锄、镰、耙等常用农具和农业生产资料。后来,“双代店”的商品不断增加,由最开始的十几种商品扩充到300余种,包括棉布、针织、百货小商品、五金等。
在工作中,赵贤若始终把解决农民实际需求作为工作的重心。从1973年开始,她率领两名女青年同志,对新华大队4个自然村11个生产队的387户群众的土地面积、种植作物、牲畜以及主要农具需要的品种、数量、时间,都列表建档,首创“需货登记簿”。从而实现了按需进货、有效供应、不误农时,真正做到了“支农先知农,供应不误农”。
在供需矛盾解决之后,新问题又出现了。群众还需要代销店既供应生产生活资料,又收购废旧物资,成为名副其实的“双代店”。打那之后,凡是农村有的、国家需要的,不管是什么,她均来者不拒。后来,她又率先跨出店门,走街串巷,上门收购。同时,她带领“双代店”两名女同志走村串巷,跑遍了辖区内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的500余户村民家,组织各家各户建起了“废品节约箱”,户户挂起了“头发积攒袋”。仅1976年一年,生铁等废品收购就达到了2.4万余斤,人均增收1.32元(时值)。这样可喜的经营佳绩也让赵贤若受到了安仁供销合作社领导的认可和表扬。
钻研新业态 助农脱贫困
“为农民谋生路,为集体谋发展”,这是赵贤若一直追求的目标。
1974年秋播期间,化肥货源奇缺。于是,安仁公社号召社员用风化煤自制腐植酸铵。赵贤若一方面到外地联系技术人员寻求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她又多方寻找车辆,拉运煤和氨水。原料运回后,她和群众一起加工制作,大干三天三夜,完成土制化肥9600余斤,保障了108亩麦田的用肥。1975年,新华村大队办起了养猪场。由于无钱购买仔猪,一直无法扩大养殖规模。当时安仁公社组织青年赴外地学习公猪人工授精技术,新华村推荐赵贤若去学习此技术。那个年代,一个年轻女人学习这种技术所受的非议颇多。但是,她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顶着风言风语,学成了技术。她先用赵家寨村娘家的母猪做试验,成功受孕,一次产下8头仔猪。随后,在新华村推广,共配种母猪210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