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冰火淬炼下的永康五金:发力出口转内销 危中寻机找出路
浙江星莱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生产场景
工人的放假时间,是观察区域经济活力的一个微观窗口。在永康经济开发区经营一家小吃店的老胡发现,外地来永康打工的工人在厂区外溜达的时间变多了。自从3月下旬以来,附近企业的放假时间也变多了:有的企业从三班倒变为两班倒,有的从单休变为双休,有的“五一”假期放了5天长假……而在往年这个季节,这些场景都是难以想象的。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永康五金企业受到了严峻考验,这既是对永康经济韧性的磨炼,也是倒逼产业转型发展的契机。
与时间赛跑,与危机较量。随着当地防疫情、稳经济、促发展等各项政策举措密集落地,永康工业经济正在渐渐复苏。今年4月,永康工业用电同比增长5.1%,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较3月提高6.6%,电动工具、休闲器具、电器厨具等产业产值分别回升24.1%、26%和32.6%。
冰火淬炼之后,我们或许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永康五金。
永康市三锋公司自动化生产线
工人回来了订单却少了
5月上旬,记者来到永康五金城市场,虽然仍在疫情防控期间,但所有商铺都已经对外营业,只是人流量一般。走进得力五金工具专卖店,老板娘胡望芳正在整理货架上的五金工具,聊起生意如何,她摇了摇头。“复市后忙碌过一阵子,现在又开始空下来了,不知道啥时候能好起来。”老板娘说。
商户们生意好不好,在市场干了10年的保安队长李铭很有发言权。他一直在观察市场内的停车位,以往都是一位难求,外地客商来市场进货,车子每次兜兜转转要好一阵才能找到停车位,如今就容易多了。“光从停车量来说,估计比去年下降了一半。”
市场是行业复苏的风向标。看来受到疫情影响的永康五金行业日子有点难。“永康的五金产业遭遇的是‘冰火两重天’——停工的时候,怕订单无法交货急着复产;现在全面复产了,客户的订单却少了。”永康市经信局局长马海华说。
永康被称为“中国五金之都”,产业链比较完整,零部件配套大都以本地为主,复工复产的积极性和效率非常高。关键是克服用工难,当地工业企业的一线工人多数来自外地。据统计,永康户籍人口61.5万人,而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有52.3万人。
“我们当时派出了多个工作专班,前往云南镇雄、罗甸等地,协调务工人员返岗,成效还是不错的。”马海华回忆说,2月17日凌晨,第一批镇雄籍返岗员工乘坐专用大巴车到达永康,正式拉开了复工大幕。
“刚复工的时候,我们积极性可高了。”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尔斯)副总裁欧阳波说,从永康保温杯(壶)行业来看,年后的外贸订单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一直在增加,国外客商隔三岔五来打听复工情况,大家都急着要把耽误的订单抢回来。好几位当地的企业主向记者描绘说,3月份,很多工厂都是加班加点满负荷生产,工人们周末没有休息,即使吃饭都要排队轮班。
然而随着国外疫情蔓延,不少五金企业纷纷接到了客户取消订单或延期发货的消息,甚至有不少发出去的货一直漂在大海上,根本进不了对方的港口。浙江飞剑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徐亮对此深有感触。“今年4月,我们生产的保温杯达到230万个,其中60%以上是外贸出口,产能基本上已经恢复。到了5月,国外订单突然就没了,礼品类OEM产品几乎是断崖式下跌,落差实在太大。”
这种落差,给劳动密集型的五金企业造成的最大难题,就是员工无法安置。“企业目前有1800多名工人,之前是生怕他们回不来,国外客户天天催,有订单没人做,现在反过来了,人有了订单却少了。”徐亮说,如今生产节奏只能放缓,从无休变为双休,晚班暂时取消,尽可能把工人留住。
这几天,步阳集团无人车间内,工作人员正抓紧调试5G智能化生产线。“受前期疫情影响,订单同比下降了25%,但这项投资9000万元的技术改造完成后,生产效率将提高三成,同时人工成本减少四分之一,帮助我们降低用工需求。”步阳集团董事长徐步云介绍,现在每天的下单量同比增长10%到20%,后续订单将有效弥补前期缺口。
据统计,今年以来,群升、正阳、华龙等5家智能化工厂(车间)项目基本建成,涉及投资1.7亿元。
永康数字生活消费节,国内多家平台为当地企业直播带货
差异化竞争逆境中爆发
同样面对疫情,个别企业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画面。
拳头产品的核心材料库存告急,采购订单交期延后……道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遇到的困难,一点都不比保温杯(壶)行业少,但他们最终却实现了逆袭。
“疫情发生后,日本、德国等国家的航运通道暂时关闭,导致微棱镜反光产品的核心材料高透明高耐候PMMA薄膜告急,这意味着我们的生产受到极大限制。”该公司董事长胡智彪说,面对核心材料供应停摆的困局,道明光学只能硬着头皮迎难而上。
在企业生死存亡之际,由6名核心技术人员成立研发项目组,整合国外大专院校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经过夜以继日的攻关,终于成功开发出高透明高耐候PMMA薄膜,并迅速实现产业化。这一举动迅速吸引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不久前,韩国同行下单采购了高透明高耐候PMMA薄膜材料,合肥、苏州等国内微棱镜反光产品生产企业也开始小批量采购。“经过一段时间的产品适应性测试后,这种薄膜的销售量从第三季度开始将会快速提升,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胡智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