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先进 晋江体育用品大有可为
摘要
国内体育用品行业在2017年取得不俗成绩,这点在晋江体育用品行业身上体现明显:上市公司业绩亮眼,中小企业稳步发展,供应商领域屡有新品。
在稳中求进的同时,国内体育用品行业去年也遭遇了一波原料涨价潮。这波涨价潮对于单品利润率较高龙头企业的影响或许有限,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冲击较为明显。
当前,国内体育用品行业经前几年的演化后,竞争格局基本固定:安踏一枝独秀,李宁坐二望一,其他企业跟这两家行业龙头的差距明显。于是,在同质化洗牌之后,各品牌特性也越来越明显。比如贵人鸟对于体育产业的继续加码,361°的国际化战略,回归体育的特步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跑步属性。
国际市场两强格局仍未改变:耐克跟阿迪达斯你争我赶,而在他们身后,无论是前两年异军突起的安德玛,或者是已经在细分领域占据一定主导地位的斯凯奇等,在短时间内都还无法撼动两大巨头的江湖地位。需要指出的是,风光了两年的安德玛2017年业绩遭遇较大幅度下滑,这个事件足以引起业界警醒。
从宏观数据来看,中国体育产业的红利还未完全释放。从今年年初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16年国家体育产业规模及增加值数据来看,2016年中国体育产业的总规模为1.9万亿元。其中,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业总规模为1.2万亿元。从整个体育产业来看,5万亿的市场空间仍大有可为。对于晋江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要想占据更大市场份额,创新驱动战略仍是发动机。未来创新内容不应仅局限在产品本身,还要在经营管理理念、品牌塑造、品牌忠诚度、客户服务等方面多下功夫。各个企业要找到适合自己、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创新点,确实做到差异化,向着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目标砥砺前行,为进一步奠定晋江体育用品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特殊地位努力奋斗。
一、晋江体育用品业的竞争格局
改革开放40年来,晋江从最初的“三闲”起步,逐步成长为全球鞋业制造中心,拥有强大而完整的鞋产业链,深度聚合鞋类制成品、鞋材及辅助材料、化工原料、鞋机、皮革机械设备、皮革制品、户外运动装备等各个产业环节,集聚运动鞋服生产企业7300多家,包括规模以上企业898家,从业人员55万人。2017年,晋江市体育制造业实现规上产值1678.67亿元,其中制鞋和服装板块分别实现规上产值949.24亿元、715.45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全球市场占有率达8.6%。
2018年1月,晋江获评全国唯一一家运动鞋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福建省第三家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安踏、三六一度、特步、贵人鸟、乔丹、浩沙、峰安皮业、兴业皮革等8家公司被评为示范区内创建知名品牌的骨干企业。
在晋江体育用品业发展过程中,以安踏、特步、361°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
安踏的表现一如既往强势,2017年在营收上交出166.9亿元的亮眼数据,市值更是突破1000亿港币,仅次于国际巨头Nike和Adidas,位列全球运动品牌行业第三。
表示要从运动时尚向专业跑鞋的定位转型的特步,其2017年的营收为51.134亿元,毛利为22.445亿元,毛利率连续第5年攀升至43.9%。
361°2017年营业额上升至人民币51.58亿元,毛利为人民币21.5亿元,毛利率维持在41.8%水平。
除了安踏、特步、361°外,其他几家规模较大的体育用品企业业绩也都不错。乔丹体育虽然并没有对外公布其销售业绩,但经权威渠道了解到,2017年乔丹体育整体营业收入突破55亿元大关。贵人鸟2017年年报则还未公布,其2016年营业收入为22.79亿元,而2017年前三季度就达到23.14亿元,超过2016年整年销售额。龙头企业表现强劲的同时,包括卡尔美、喜攀登等品牌也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取得成绩。
其他体育用品相关从业者在2017年的表现也颇为抢眼:专注上游供应链领域的兴业科技2017年全年营业收入21.13亿元,而近几年来一直发力健身领域的浩沙国际2017年的营业额则达到了11.99亿元。
同时,晋江的体育用品企业开始找寻新的发展突破口,从单纯制造往服务型方向进发,延展在体育产业链条上的布局。
借助“互联网+”的大好发展时机,361°与百度跨界合作,联合成立“大数据创新实验室”,全面拉开双方在智能运动装备领域的部署大幕,并携手乐视体育,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运动生态系统,将整体发展与“互联网+体育”生态融合嫁接,以此领跑行业。
在资金投资方面,2015年,贵人鸟完成了对国内最大的“体育垂直媒体+社区”——虎扑的投资,总额2.4亿元。双方还与景林资本共同合作,成立了体育基金动域资本,总规模为20亿元,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笔体育产业投资基金。
而特步则携手智美控股,进军体育赛事运营产业,将成立合资公司,在赛事运营、品牌推广、创新型体育装备用品的市场开发和产业链整合布局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二、中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现状
2018年1月13日,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2016年国家体育产业规模及增加值数据的公告。经核算,2016年,国家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为1.9万亿元,增加值为6475亿元。从国家体育产业11个大类看,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业总产出和增加值最大,分别为11962.1亿元和2863.9亿元,占国家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2.9%和44.2%;体育服务业(除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外的其他九大类)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为6827亿元和3560.7亿元,占比分别为35.9%和55%。
产业数据最能反映一个产业的发展现状、走势和潜力。统计数据表明,随着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体育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风口”。从体育用品业来看,2016年是行业在经历多年调整期之后持续复苏的一年。自2011年以来,受制于成本快速上涨、库存规模扩大等问题,各企业一方面被迫采取多种方式去库存。上市公司财务业绩疲弱,零售商也力求不亏损;众多门店面对成本上涨及亏损持续加大等问题,被迫选择关闭。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业绩衰退、库存危机和大规模关店的“寒冬”之后,2014年中国运动品牌终于迎来了复苏。到2015年,这种复苏在行业龙头身上得到全面体现。
2017年,在应对库存危机方面,李宁表现得最为出色,不但存货与2016年相差甚微,在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上还较上年减少了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