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国内粮食丰收,但农民却兴奋不起来,因为粮价大跌大概导致农民收入直线下降。入秋以来,粮食主产区的玉米、小麦价值均呈现差别程度下跌。玉米价值下跌明明,农户价值均匀下跌20%以上,最高跌幅对比客岁达30%,而小麦在国庆前也经验了一轮断崖式下跌。今朝,水稻收购价总体不变,但部分区域较往年也有小的跌幅。粮价下跌对粮食贸易环节带来了不小的攻击,据媒体报道,部分区域市场陷入严重的惊愕空气中。
有市场说明人士称,三大主粮全线下挫在往年并不多见,国际低粮价与国内库存积存均被视为本轮粮价下跌的首要原因。本年粮食市场再度呈现的“增产不增收”、“粮贱伤农”的现象,其带来的攻击将是多方面的,值得分外重视。
起首,粮价大跌直接影响了数亿农民的收入,有预计称,本年的粮价大跌大概导致千亿级的收入负增长,这对中国实现全面小康有直接影响。其次,粮价大跌带来的农民收入镌汰不只会影响到消费市场。第三,粮价大跌会导致农民种粮的起劲性下降,并大概激发第二年的粮食价值颠簸。
在这种排场下,中国粮价政策怎样作为,需要审慎为上。在我们的研究团队看来,本年粮价大跌攻击市场,虽然有国际低粮价和国内库存积存的“偶然身分”,但国内粮价收购与津贴政策体系的缺陷,大概是不容忽视的机制性原因。
中国从2004年起全面铺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值,粮食价值由市场形成。粮食价值铺开后,为掩护农民好处和种粮起劲性,2004年、2006年起国度在主产区别离对稻谷、小麦两个重点粮食物种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即“托时价值”)。国度每年综合思量粮食本钱收益、供说情形、市场价值、宏观调控等身分,确定小麦、稻谷各品种最低收购价值水平,并于作物播种前向社会宣布,引导农民种植,促进粮食出产。新粮上市后,农民随行就市出售粮食,当主产区市场价值下跌较多、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度指定企业(中储粮公司)根据最低收购价值入市收购,引导市场粮价公道回升。2008年以来,国度持续6年进步粮食最低收购价值,2013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别离进步到每斤1.39元、1.12元,6年进步幅度别离为9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