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被称为“时装之王”的ESPRIT在官网、天猫旗舰店先后发布公告称,将于5月31日全面关店。母公司思捷环球近期也已宣布终止在中国大陆的业务,并关闭中国大陆以外在亚洲的所有56家零售商铺。
此前,ESPRIT的中国门店、官网就通过1折销售清库存,4月天猫旗舰店也加入打折甩卖的队列,这也为ESPRIT退出亚洲市场奏响了前奏。
5月14日,ESPRIT母公司思捷环球港股股价下挫1.6%,股价仅剩0.63港元,市值不到12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仙股。
实际上,在海外疫情冲击下,一批国际知名的服装品牌先后宣布关闭门店,Forever 21、Newlook等品牌也已黯然退出中国市场,美国服装巨头GAP也传出了员工停薪、股价猛跌的坏消息。
毫无疑问,服装行业的凌冬已至。
服装巨头ESPRIT宣布全面关店
母公司称“继续精简业务运营”
在Forever 21、 Zara等服饰巨头先后败走中国后,又一家知名的快消服饰巨头公司也传来了坏消息。
日前,ESPRIT在官网及天猫旗舰店先后挂出公告称,因品牌升级需要,将在5月31日全面关店。其中在天猫旗舰店,ESPRIT虽然还有宣传图片,但已经无法购买。
ESPRIT官方商城也显示,已于2020年2月28日起停止会员注册,会员消费不再获得新的消费积分,会员生日与折扣等相关权益也将终止。会员剩余积分与礼券请于2020年5月31日前使用,过后所有积分与礼券将予以清空。
此前,ESPRIT母公司思捷环球在4月下旬发布业绩报告时曾明确宣布“终止中国内地业务基础上,全面退出亚洲零售业务”。
思捷环球发布公告表示,集团将继续精简业务运营,以将成本和开支减至最少。除了终止在中国大陆的业务外,还决定关闭中国大陆以外在亚洲的所有56家零售商铺,尤其是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店铺。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九个月,上述56间店铺为思捷集团收入带来约267百万港元,占该集团同期总收入少于4%。
如今,ESPRIT将专注于欧洲市场。截至2020年3月31日,ESPRIT在德国的店铺数目(含批发分销渠道)还有2895家,欧洲其他地区还有1681家。
虽然目前,ESPRIT在德国、瑞典及荷兰的选定店铺已经重开,但疫情的后续影响依然深远。思捷环球表示,无法预测业务何时会恢复正常,也无法量化疫情对全年业绩的影响。
思捷环球公告还透露,公司董事会执行主席及集团行政总裁在重组期不再领取薪酬,而公司管理层也分别减薪20%-35%。
另据了解,实际上从2月份开始,ESPRIT的中国门店、官网就通过1折销售清库存,4月天猫旗舰店也加入打折阵营。据每日经济新闻和界面新闻记者走访,在品牌位于北京和上海的部分奥莱门店中,ESPRIT门店一度出现了“10件0.5折”的清仓活动。
林青霞曾代言ESPRIT
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知晓ESPRIT品牌主要源于女明星林秦霞的代言。
资料显示,ESPRIT始创于1968年的美国,由25岁的美国青年道格拉斯·汤普金斯创立,他同时还是知名运动品牌“北面”(The North Face)的创始人。1992年,ESPRIT进军中国内地市场,比优衣库还早了10年。
其中,ESPRIT进军中国的关键人物,则是林青霞老公邢李原。这也让ESPRIT因为林青霞经常登上娱乐头条,打开了其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
据悉,1972年香港富豪邢李?成为ESPRIT 香港代理商,并在两年后入股香港公司。1993年,邢李?将思捷环球亚太业务打包登陆香港交易所,以3.7港元发行价上市,随后通过收购,统一欧洲及北美业务。
1994年邢李原迎娶林青霞轰动一时,林青霞代言ESPRIT也一度带来了很好的明星效应。到1996年,邢李原干脆买下了ESPRIT63%的股权,2002年他再买入剩下的37%股权,完全拥有了这一商标权。
2017年,思捷环球的港股股价达到1770亿港元市值巅峰,并创下港交所服饰股的最高市值纪录。2008年6月底,思捷环球公布2017年的财报,收入372.27亿港元,纯利64.50亿港元。
不过,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思捷环球运营也开始逐步走下坡路,牵连ESPRIT的品牌价值逐渐蒸发。
有意思的是,曾为思捷环球和ESPRIT品牌带来无限光环的邢李原,则提前嗅到了危机,快速套现离场。
从2002年至2011年,邢李原陆续将持有的思捷环球股份由42%减至1.79%,个人累计套现逾200亿港元。期间他还辞去了在思捷环球的所有职务。
快时尚冲击品牌销售
疫情或成最后一根稻草
实际上,除了金融危机的冲击,ESPRIT的衰落,很大程度上,还是和跟不上时代有关。
2011年之后,包括Zara、H&;M、优衣库等巨头迅速占领了大众市场,而ESPRIT品牌系列则因为设计单一老套而无法满足年轻消费者的需求,慢慢不被市场接受。
2011年,ESPRIT主动放弃了市场份额相对较小的北美市场,保留市场份额最大的欧洲市场,以及还算不错的亚太市场。但ESPRIT仍然持续滑落。
从思捷环球的收入情况来看,也不难看到其运营的惨淡。最近三年,思捷环球逐年亏损,其亏损面不断扩大。
而从今年开始,全球疫情大爆发,更是进一步拖垮了思捷环球的经营,成为了压垮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
3月底,思捷环球宣布因为大流行的爆发,集团最大德国市场六间公司申请启动财产保护诉讼程序,即自行管理重组程序。周一晚间的声明中,思捷环球表示,管理层正在制定重组计划,6月底前提交最近成立的债权人委员会以作批准。
数据显示,思捷环球截止3月底三季度收入大跌25.0%至23.68亿港元,固定汇率跌幅22.2%,其中亚太市场收入暴跌52.2%至1.40亿港元。
为了寻求自救,ESPRIT还曾经试图转型。2012年,公司以天价薪酬4035万港元聘请了Zara洋高管马浩斯掌舵,踏上了转型之路。不过,最终转型没有获得成功,还导致风格急剧变化,遭遇市场抛弃。
分析人士认为,ESPRIT近十年来在中国市场的定位模糊与摇摆不定导致其在Zara、优衣库等高阶零售品牌的冲击下步步衰退,无论是产品定位还是渠道结构及运营管理都暴露出非常明显的失控,此次退出无论是否受疫情影响都是必然结果。
而在二级市场,思捷环球的表现则更为惨烈。从2017年的高峰位置至今,思捷环球的股价一路下跌,股价跌幅超99%,市值也从最高1700多亿港元缩水至11亿港元左右,缩水幅度惊人。
并非彻底告别中国市场
业务将与慕尚控股整合
那么,ESPRIT的全面关店,是否意味它将在中国彻底消失了?
其实并不是这样。从公开信息中,不难了解,此时关店也是为了思捷环球与慕尚控股后续整合业务的需要。
2019年12月1日,ESPRIT母公司思捷环球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间接全资拥有的附属公司万成资源有限公司与慕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订立一项合资协议,于2019年12月2日起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