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沃尔玛在美国推出了电话订货门店送货上门的服务,某种意义上也算今天所说的“新零售”。
然而,缺乏成熟的大数据、物流体系支撑,曾经的尝新并不能改变整个业态,甚至还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2011年,出于朴素的降成本提服务的理念,正大集团旗下的卜蜂莲花就推出了线上购买门店送达的服务。顾客只要在下单,货物将会由门店的配送员配送到家。四家门店覆盖上海浦东新区做试点,每家店配5个配送员。
这次“新零售”尝试结果是,“一年多赔了三千万,项目就砍掉了。”曾参与该项目的阿申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回忆起那段失败经历,阿申像回忆起上世纪的事一样觉得幼稚可笑。技术限制是主要原因,比如定位系统不精准导致大量错配,“最夸张的一次,下来一个金山(上海郊区)的单子,只能硬着头皮送过去。”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还没出现,淘宝购物还是银行转账,配送员还需携带POS机收款。结果就是亏损。
按照现在时髦的话来说,物流业关于“人货场”的尝试一直在进行,即想尽办法通过改变货物、用户和仓库的位置来达到时效和服务的升级。
今天,技术和物流的升级让“新零售”、“无界零售”概念得以实现。盒马鲜生已经开业两年多了,在业内起到了示范效应,但大多数零售商家还不敢彻底贸然转型,依旧在观望探索者可能遇到的挑战。
每年亏损一千多万
在上海一家已经开业两年多的新零售样板店,人流匆匆,生意火爆。其中不仅是顾客,还有分拣员匆忙地将不同的物品从货架上拿下来放在包裹里,通过遍布天花板的传送带传送出去,由配送小哥送到下单人的家中,整个过程要保证在一小时内。
在人流火爆的背后,这家新零售店盈利状况并不乐观,上述分拣和配送带来的物流成本是这家店最沉重的包袱,使其一直处于亏损。
根据界面新闻记者得到的该店一年以来的盈利数据,2017年至今,在利润方面,不算前期投入,该店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一年中只有三个月为盈利,共盈利约百万元,若扣除折旧(EBIT),只有在去年一个月盈利两万元,每月利润率几乎全年为负,最高将近-20%,目前保持在-5%。
该店2017年4月-2018年3月的利润及营收
亏损的最大源头是物流成本。目前该店APP线上收入占比略高于线下收入,占比为58%左右,但前者带来了每月数百万的物流成本。这家店线上的平均每笔单价普遍低于线下,每单还要多付出13元的物流成本,这相当于外卖配送价格的两倍,也是“三通一达”全国包邮价的两倍。
在该店的成本中,除去直接材料成本和销售成本,库存五金用品收购,平均毛利率为20%左右。但在各项运营成本中,最大的物流成本便占到了营收的10%以上,平均每月在300万元左右。
物流成本包括仓储前端物流和后端的分拣配送。其中线上订单产生的分拣配送成本占比80%以上,平均每单末端的物流履约成本高达约13元。线上订单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线下订单,导致后者的利润率大大低于前者,APP带来的销售利润远远不能覆盖其带来的物流成本。
其实除去这块物流成本,这家店早已盈利。这就是新零售的代价。
物流成本占比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固定成本能随着规模化大幅降低不同,物流成本按件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