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既是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也是微观市场要素组合的龙头。在经济迈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金融作为供给侧的核心要素,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以笔者所在的湖南省为例,当前,湖南省正在加强建设金融强省,无论是从贯彻中央两会精神、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的现实需要看,还是从推动经济金融融合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角度看,都迫切需要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推动经济金融互融互促,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持久动力。
以湖南为例,近年来, 全省大力推进“四化两型” 建设,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三次产业比例逐步向高级化演进,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工业结构明显改善,服务业结构趋向优化,需求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但实体企业在转型升级中,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不畅的瓶颈仍未解决。
(一)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一方面,政府和企业缺乏融资的必要知识和经验。地方政府、综合经济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对银行信贷政策的变动、规模的调整等情况掌握不够,主动争取银行支持不够;企业对银行的信贷政策、制度和流程不了解,不知道应如何与银行对接并寻求信贷支持,对产业基金、私募入股、上市融资等股权融资运作方式仍处于扫盲阶段。另一方面,银行对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发展的重点行业,以及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了解不够,对拟支持企业的管理水平、投资运营、经营变化、经济效益等情况掌握不充分,导致银行信贷支持不及时或不敢、不愿支持。
(二)部分企业自身治理存在问题。当前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财务信息失真、关联交易复杂、对外交叉担保、民间借贷信息不透明等问题,银行贷款成本高、风险大,影响了银行放贷积极性。据对某县办理贷款卡的小微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可知,为节省开支,90%以上的小微企业不设专职会计,一般从会计服务机构或社会上雇佣兼职会计人员,只在月末办理纳税申报及缴税工作,尤其是小微民营企业基本不设账制表。中小微企业信息不透明、不真实,银行贷款认定难、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是制约银行向中小微企业贷款的主要瓶颈之一。
(三)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抵押担保难。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多处于种子期、初创期,且大都以知识产权等轻资产为主,而如今有关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和交易体系尚不健全,用知识产权进行质押贷款、转让或引资均受影响,导致缺乏足够担保抵押物,满足不了现有银行信贷投放条件要求。据相关资料,银行信贷支持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且多数贷款投向了上述两个行业中的大型企业,而生物、新材料等行业中大量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
(四)部分企业沉醉资本运营、盲目跨界投资或过度扩张。部分企业认识存在偏差,认为业务经营是一种低级形态的运营方式,而资本运作才是企业高级形态的经营方式,因此纷纷开展资本运作、脱实向虚;部分企业缺乏工匠精神,青睐于多元化投资,盲目跨界经营,由于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储备不足,多元化往往以失败告终;部分企业好大喜功,收购库存品牌鞋子,没有充分分析所投资行业的市场供求状况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利益驱使下忽略市场信息的滞后性,过度加大投资,导致投入资金远远超出企业所能承担风险的范围,最终因为市场供大于求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破产。
(五)部分实体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当前,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外贸出口增长放缓,去产能和去库存阵痛将长期存在,经济增长动力相对不足,部分行业销售困难,客户有效信贷需求减少。比如由于外贸出口锐减,新邵县箱包皮具企业倒闭较多;受烟花行业整顿影响,醴陵市烟花制造企业经营受到较大冲击。
二、金融助推实体经济的状况与问题
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全省金融系统近年来围绕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着力坚守金融风险底线,推动金融业务保持平稳运行,为全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虽然近两年全省金融业发展迅速,但在总量上和结构上与沿海发达地区仍有较在差距,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仍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
(一)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匹配度不够。主要表现为:一是信贷政策执行不到位。虽然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多次下发相关文件,强调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但是由于对政策的贯彻落实缺少监督,在信贷规模受限的情况下,信贷倾斜政策未能有效落实,对处于低端产业链条以及狭小市场的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更加严格,实体经济受益于金融支持的范围与力度有限。二是金融资源配置不适应产业升级需要。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仍重点围绕重资产的制造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实体经济中大量轻资产的现代服务业、科技文化产业、绿色经济产业则尚处于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三是实体经济的融资来源仍然单一。今年前3个月,全省通过发放债券、股权上市等直接方式融资217.6亿元,占全部融资的比重不到11.5%。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衡,金融风险过多集中于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体系之中,求购库存人造首品、库存饰品、项链,阻碍了整个金融系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
(二)金融机构在产品和模式上创新不够。一是创新没有跟上市场和客户需求。目前金融机构仍守着传统的信贷文化和制度流程,没有充分考虑市场和客户的真正需求,不仅新的信贷产品推出的少,而且也往往不容易被客户所接受,难于在市场上推广应用。比如在文化、动漫、电子商务、健康养身、教育等轻资产行业信贷支持上,金融机构没有在客户准入、资产评估、抵押担保、信贷流程上进行针对性创新。二是研发管理体制落后。目前,大部分金融机构信贷产品的研发主要集中在总行,对基层行并没有给予授权, 基层行只能按照上级行研发的信贷产品去推广应用。上级行在研发信贷产品时,往往缺乏对基层需求的实际调查研究,使其研发的产品与基层需求不相符合,无法得到推广运用。三是创新的信贷产品服务性较差。金融机构在推出金融信贷创新产品过程中,对其效益、风险及服务三者关系的处理上, 对风险和效益考虑过多,总是以自身的效益为中心,忽视了客户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忽视了服务社会的宗旨。四是缺乏相应的创新激励机制。目前金融机构对信贷产品创新工作的激励机制相当缺乏,特别是全员创新机制缺乏,不利于充分调动员工创新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