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多年波澜壮阔的证券史简直就为他而设,从最早的认购证、内部职工股、转配股、法人股,到后来的定向增发,他场场没落。就在大伙对他谜一样的发家史刨根问底的时候,他转身就以“小白”的身份切入艺术品投资领域。曾有人嘲笑他是“没有文化的暴发户,暴殄天物的资本家。”他却用20多次大手笔投资告诉什么才是成功的艺术品投资,他就是刘益谦,新理益公司董事长。

刘益谦资料图
1963年,刘益谦生在上海闸北一带被称为“下只角”的穷苦家庭。不过,刘益谦从小就属于淘小子,天不怕地不怕,就是父母亲训话的时候都爱搭不理。他小学五年基本就没有上过几天课,一上课就打瞌睡,下课与同学打架就精神了!
直到1978年上了初二,刘益谦因为暗恋班上的一个女同学,才规规矩矩地听完一节语文课。校长当时就激动坏了,有一次早操结束,他让刘益谦当着全年级800多个学生发言,介绍一下如何从一个天天逃课的坏孩子到坐得住板凳。当时,刘益谦脸憋得绯红,哇哇哭着冲下讲台,他发誓再也不去学校“你们读书,我赚大钱去了!”就这样,带着初中肄业的文凭,刘益谦从此告别了学校。
辍学后,母亲怕他与“下三角”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学坏了,就给让刘益谦到弟弟开的皮具店学手艺。
要说刘益谦舅舅在富民街做皮包,还真是祖传的,打刘益谦的老外公就在城隍庙一带开皮具店。不过到了1950年就统统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 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刘益谦的舅舅才敢重操旧业。那个时候,老百姓(行情603883,买入)还停留在绿军装、蓝涤卡的年代中,什么都缺,蛤蟆镜、喇叭裤、手提包属于时髦玩意,只要做得稍微像样一点,就不愁卖不掉。
刘益谦舅舅主打的是手提包,黑色人造革的那种,成本不到1块5,一般卖2块5一个,碰到个不讲价的主可卖到3元。由于做工精细,选料讲究,义乌收库存玩具,有不少回头客。生意好的时候,舅舅、舅妈、刘益谦以及母亲四个人两台缝纫机还需要连夜赶工,由于经常用右手大拇指穿针,半年以后刘益谦的右手大拇指就比左手粗一截。后来,舅舅听从刘益谦的建议,揽到活后外包给邻居做,所以每天能够净赚100多。
6年以后,刘益谦与舅舅合伙在城隍庙盘下了一个20平米不到的皮具店,刘益谦做了2年的店小二。不过皮具生意做得再大,大头也属于舅舅,刘益谦只能拿点零头,距离刘益谦发大财的目标相差甚远!所以刘益谦决定单干,他把目光瞄向了开出租车,并用那三年卖皮具积累下来的五万多,与哥哥联手买了辆富康车跑出租。
刘益谦没有想到开出租那么暴利,以至于两三月就把6000多块学驾照的费用收回了!怎么个暴利呢?反正刘益谦开出租两年多,基本就没有用过计价器,完全凭一张嘴,例如从十六铺到码头,3公里张口就是60块,比现在还贵三四倍。短短2年,刘益谦就赚到八万多。
1988年,刘益谦偶尔听到一个北京来的乘客说倒国库券比开出租车来钱还要快,他干脆就不开出租车,专心倒起国库券来。
与杨百万在上海与安徽两地之间来回倒腾国库券赚取地区差价不同,刘益谦赚的是时间差。他算过一笔账“100元面值的国债市价只有70元,而当时国债的年利率高达11.89%,仅折扣和固定利率,就能稳赚40%多。”靠着七八万的本金来回折腾,到了1989年底,刘益谦手里的资金又翻了一番,接近20万。
1990年的端午,刘益谦提着两袋金腿小粽子去城隍庙看望舅舅与母亲。刚在门口就看到豫园商城(行情600655,买入)的工作人员在挨家挨店推销他们公司的股票。刘益谦在深圳为手提包进皮子的时候,曾听初中老同学提过“股票”。也不知道刘益谦真听懂了什么是股票,还是玲香惜玉,反正他不顾舅舅的极力反对掏出了一万块钱,以每股100元的价位,买入了100股豫园商城。
要说刘益谦真有发财的命,此后的两年他一直忙于倒卖国库券,就把股票的事给忘了。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已开业,我国迎来了疯狂的“老八股”时代,到了1992年5月,刘益谦偶然翻箱底找出那100股豫园商城,一问竟然涨到每股1万元,两年不到竟然赚到小100万元!刘益谦惊呆了!他从此就像着魔一样,再也不想干别的工作了!
很快,刘益谦嗅到“认购证”中的机会,他一猛子扎进黄浦区工人文化宫,成为上海滩第一批认购证的专业炒家。其实,“认购证”本身没有价值,如同粮票、肉票一样,因为上交所1990年底刚刚开张的时候,上市资源极度稀缺,一共才上市“飞乐音响(行情600651,买入)”等8只股票,而面对的是全国压抑近40年的投资洪流。所以上交所每次上市发行股票的时候,采取先发放200多万张认购证,再通过抽签决定是否中签。
当时,工人文化宫周围一度云集了整个上海滩甚至全国的“黄牛党”,像后来在资本江湖上翻江倒海的仰融、唐万新、吕梁等人都曾在那里沾过水,通过倒买倒卖“认购证”赚取差价。上交所开业的头半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