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市值超1000亿!财报浓缩着体育用品行业投资逻辑】截至目前,它的市值已经稳坐中国第一体育用品公司的宝座,相当于6个李宁(港股02331),11个特步和20个361°。2014年-2017年,营收分别为89.23亿元、111.26亿元、133.46亿元、166.9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7.33亿元、20.88亿元、24.45亿元、31.59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6.86亿元、19.03亿元、24.68亿元、31.81亿元;毛利率分别为45.13%、46.61%、48.4%、49.37%。(并购优塾)
有这么一家公司,着实让人出乎意料。
截至目前,它的市值已经稳坐中国第一体育用品公司的宝座,相当于6个李宁(港股02331),11个特步和20个361°。
同时,世界运动史上最知名的品牌之一、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1911年在意大利创立的FILA(斐乐),其实也是这家公司旗下品牌。
它的名字叫:安踏。
也许你会震惊:WTF!这名字,一直都是心目中的低端品牌啊,感觉比李宁弱不少,怎会这么猛?
没错,就是这么猛。它是中国最大的体育用品公司,市值已经突破1000亿港元。直接上数据,来感受一下:
2014年-2017年,营收分别为89.23亿元、111.26亿元、133.46亿元、166.9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7.33亿元、20.88亿元、24.45亿元、31.59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6.86亿元、19.03亿元、24.68亿元、31.81亿元;毛利率分别为45.13%、46.61%、48.4%、49.37%。
不知时至今日,看到这样的业绩数据,当年创立安踏的那个北漂青年丁世忠会是什么感想。
上世纪80年代,刚刚初中毕业,17岁的福建晋江少年丁世忠,带着600双鞋子踏上北漂的火车。那时的他,一定想不到今天安踏的样子。
1991年,安踏起步于福建晋江。这里,曾经一度是小渔村,但如今却被称为“中国鞋都”,诞生了安踏、特步、贵人鸟(24.600, -0.01, -0.04%)、361度(港股01361)、德尔惠、喜得龙、乔丹等数十个体育品牌。
央视体育频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播放的广告都来自晋江,甚至被业内人士戏称为“晋江体育频道”。
福建晋江之于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就像浙江桐庐之于中国快递产业,在这里,同乡的几个村民,分别创立了中国体育用品史上最响亮的几个名字。
丁世忠创立了安踏,丁水波创立了特步,丁伍号创立了361°,丁明亮创立了德尔惠,丁思强了创立美克,丁国雄创立了乔丹……
晋江,一个面积只有649平方公里的县城,人口数量大约也只有200万人,但却一度拥有几千家鞋厂,上百个运动鞋品牌。
这个产业,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2012年的库存危机,最终,德尔惠、喜得龙、金莱克等名噪一时的名字已经陨落,而安踏却从激烈的竞争中杀出重围,成为第一。
25年时间,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今天,我们就从安踏这个案例入手,来分析一下,体育用品产业背后的投资逻辑,以及财务特征。
01 整个制鞋产业 其实就浓缩成四个字:功能属性
中国人制鞋的历史,大约始于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据考证,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人们已开始穿草鞋。
鞋,是履、靴、鞋、屐的统称。最早的鞋,是兽皮制作,用以护脚,好追赶措物,或者进行部落战争。你看,鞋的出现,其实天然就和运动相关,带有浓浓的功能属性。
春秋时代的《诗·魏风·葛屦》就开始有关于鞋的记载:“纠纠葛屦”。
靴子,作为鞋的一种特殊品类,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发明,贯穿了几千年的冷兵器时代。
中国的靴子相传起源于战国时期。孙膑被庞涓处以膑刑,为报断足之恨,发奋操练10万精兵,制作出适合作战的靴子。
士兵们可用皮靴保护腿脚,穿越山地、草丛,以及刺骨的河流,并且适合骑马,以保护小腿。靴子在军队中的装备,大幅提升了野战战力。
你可能很难想到,孙膑后来被中国鞋匠们推崇为制鞋始祖,就像关羽被供奉为财神一样。
此后,皮鞋慢慢进化,开始出现一种新的产品形态:屐。日本人的木屐,其实是中国的发明。屐下有齿,原因其实是因为一种功能:雨天穿着,“可以践泥也”。
东晋时,著名诗人谢灵运发明了适合登山用的“谢公屐”,屐底有齿,开创性的发明了早期登山鞋。
这种鞋一经推出,就受到各个朝代驴友们的喜爱。唐朝驴友李白还穿着这种登山鞋出门显摆,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下诗句:“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到唐朝,制鞋业已经相当发达。
当时,出现了一种爆款鞋型,名为“云头锦鞋”,这种鞋兼具时尚属性和功能属性,织锦制作,前端有翘头,古人称为鞋翘。鞋翘一般与鞋底相接,一可延长使用寿命,二可防身,三可拖住裙袍,免摔伤。
你看,整个制鞋工业其实就两个要点:首先是功能性,其次是时尚度。
从那之后,逐步演化出今天的各种制鞋品类:千层底布鞋、运动鞋、高跟鞋、马丁靴、凉鞋、牛津鞋、巴洛克鞋……
1853年,近代布鞋创始人赵廷在北京创建鞋店,起初生产朝靴,民国初年专制千层底布鞋。1876年,上海开设我国第一家国产皮鞋厂。
1860年,缝纫机问世;1940年,制鞋胶粘工艺出现。近代鞋业由个体手工作业走向机械批量生产。
1911年,FILA兄弟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脚下的biella小镇创立了FILA品牌,最初是家族纺织企业。
1920年,在人类制鞋工业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节点。当年,阿迪达斯(Adidas)在德国黑措根奥拉赫镇创立,从此达勒斯兄弟开启了一个运动鞋王国。
1936年,在希特勒举办的德国柏林奥运会上,全世界认识到运动鞋对竞技体育的重要性。非裔美国运动员杰西·欧文斯穿着达斯勒兄弟的跑鞋,一举斩获4项田径金牌,整个体育界为之震惊。
1948年,达勒斯兄弟分家,德国彪马(Puma)创立。
1964年,耐克(Nike)创立。
随着功能属性的不断进化,整个制鞋产业的技术工艺,也出现几次重大演变:
缝制工艺(多用于传统制鞋)、胶粘工艺(运用最广,适合批量生产)、热硫化工艺(主要用于鞋底、鞋帮制造)、注塑工艺(多用于运动鞋)、模压工艺(多用于劳保鞋、军鞋)。
要研究中国的制鞋工业,必须研究一个地方:福建晋江。
1983年,是一个重大转折点。那个时候,晋江造出了自己的第一双运动鞋,由林士秋创办的洋埭鞋帽厂制造。同年,361°最早的前身,华丰鞋厂成立。
1987年,特步前身三兴公司成立。
这一年,初中毕业的晋江小商贩丁世忠,带着600双运动鞋来到北京。当年,他只有17岁。起初,他每天往商场里跑,靠嘴皮子硬磨才有一家商场让他试试。没想到第一天就卖出100双鞋。
但丁世忠觉得光靠嘴皮子不能进入大商场,不能赚大钱。很快他发现了批发市场,就在批发市场租了个柜台,专门批发晋江鞋。找到窍门后,他并没有闲着,开始想着如何把晋江鞋打入各大商场。
他开始和各大商场商量试卖,卖完结账,卖不完退款。凭借着“勤快、嘴甜、脸皮厚”的秘诀,不到两年时间,丁世忠就攻克了北京的大部分商场,甚至包括最难啃的王府井、西单等,销量很快就翻了几十倍。
之后,丁世忠开始琢磨消费者类型,留心什么样的鞋有更大的销路。发现明明都是晋江产的鞋子,贴上牌子的能卖100元,自己的只能卖20元。
想来想去,想明白了,是因为这件重要的事——品牌护城河。
1989年,匹克的前身丰登鞋厂成立。两年后,品牌改名“PEAK匹克”。
接下来的整个90年代,各种国产运动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在晋江出现,入局最早的第一批鞋企也开始推出自身运动品牌。如金莱克、露友、喜得龙等。
1991年,丁世忠带着北京赚到的20万元回晋江,丁世忠决心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那时,鞋厂由他的父亲丁和木和哥哥丁世家在运营。此后,丁氏家族创立安踏,寓意安心创业,脚踏实地。
两年后,丁世忠获得家族企业的主导权。当时的安踏主要还是给外国品牌做代工,销售并不是重点。不仅是安踏,整个晋江基本都是做海外贴牌。
丁世忠一直感觉到很焦虑:光靠海外订单,并不靠谱。他一边做着代工,一边琢磨四处开专卖店,拓展自己的分销渠道。很快,安踏在全国推广了代理分销模式,有了第一批经销商。
你看,这又是一次重大决策——由海外贴牌低端代工,转型为品牌制造商。结果,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海外订单没了。曾经的晋江鞋厂倒了一半。而安踏,脱颖而出。
当时,安踏在全国开了2000家专营店,但知名度很弱。
怎么办?为了打响知名度,丁世忠决心赌一把,请明星代言。
1999年,安踏豪赌80万,聘请乒乓名将孔令辉为代言人,并斥资300万在央视打广告。那会儿,正值电视广告最繁荣的时期。
后来,孔令辉2000年在悉尼奥运会夺冠。从此,安踏知名度打响,销售收入一路猛增。